直觉泵-关于意义和内容思考工具(一)

关于意义和内容思考工具

为什么要从意义开始说起呢?因为它是所有难题的核心,原因很简单:每当我们开始与自己或者别人谈论它们时,那些难题就会出现.獾不用关心自由意志,海豚也不用烦心意识的问题,因为它们没有提出问题的能力.好奇会害死猫,却能吸引人类去反思自己的种种困惑.

要进行有效的探索,尽一切所能去弄清出发点和自身装备是我们首先要做的事.词语有自身的意义.那么词语的意义是怎样产生的呢?作为词语的使用者,我们通过说某一事物来指示它,而这又是怎么实现的?我们如何理解彼此的话语?

特拉法尔加广场上的谋杀案 意义和内容都是我们大脑的”意向性”产物

“I’m hungry”和”J’ai faim”这两句话使用了不同的单词,大声朗读时发音也不同,各属两类不同的语言,语法结构也有差异,但它们有一个共性:都意味着或者关乎着同一件事——说话者饿了.这一共有的性质,即两句话在各自语言中的意义(语句的意义)或者句子所表达的那些看法(语句的内容)是哲学和认知科学的一个中心论题.这种句子、图画、信念,毫无疑问还有大脑状态所展示的关涉性((aboutness),哲学里称为意向性(intentionality).

人们普遍认为意义和内容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之间相互依赖,更有甚者还会说,这两者压根儿就是一回事,都是意向性.但对于内容和意义是什么以及怎样准确地捕捉到它们这样的问题,人们却很难达成一致.

从科学角度来看,意向性现象对我们来说既非常熟悉,就像食物、家具和衣服一般在日常生活中显现,又让你全然难以捉摸.我们毫不费力就能将生日祝福、死亡诅咒和承诺区分开来,但这不代表我们同样可以轻松完成一个工程:做出一个有效的”死亡威胁侦测”.

生活在克利夫兰的一位兄长 一种观念只能够生长在一堆观念之上

如果一个观念不能根据不同的语境无限扩充自身的使用方法,那么,在任何意义上它都不能算作是一个观念.

一个”命题”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中,即使是一个妄想出的观念,它也只有在一堆非妄想的观念上才能生长,它得承接住那些不断传递过来的意义.

人们不可能只持有一个观念.你知道狗有四条腿,就一定知道腿就是狗的四肢,四一定比三大,等等.每个观念都会牵涉到其他一些东西.

“爸爸是名医生” 理解是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清晰的

对于成为一名医生意味着什么,作为爸爸又意味着什么,小孩子的理解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深化,所以,对于自己的这句”我的爸爸是一名医生”,她的理解也会有所变化.我们是否能非常审慎地详细列举出,要”彻底地”理解这一命题,她到底要知道多少东西.

因为理解是一点一点形成的,那么基于理解的观念也应该是一点一点形成的,即使是对于这种通俗的命题来说也是如此.她”近似”知道她的爸爸是一名医生,这并不是说它对此有所保留或者怀疑,只是她的理解还不够全面,还不能作为一个重要的前提引出其他有用的观念.

常识映像和科学映像 反映世界的两个不同视角

不管是细菌还是我们现代人中的医院,每个生物体在这个世界中都有一套对自己至关重要的东西,对于这些东西他们必须竭尽全力去辨识和抢占.哲学家们将支撑起存在的这一系列东西叫做”本体论”.所以,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本体论.动物的环世界首先是由一些基础情景构成的,包括食物、配偶,它们要学会躲避,知道从哪里钻进钻出,从哪里观测外界的动静,要有一个容身之所,还要有一席立足之地,等等.

从某种意义上看,一个生物的环世界其实是一种内部环境,是一种”主观”甚至”自恋”的本体论,构成这种本体论的都是生物认为对自身最有用的那些东西,但这种”内在”和”主观”并非是从”可意识到”这个层面来说的.环世界其实是一个工程学概念:一部由电脑操控的升降机的本体论,是指在完成这项工作时需要它逐个完成的那一整套动作.

与雏菊的本体论或者环世界不一样,我们的常识映像是明显的,也的的确确是主观的.世界是我们所在的世界,世界取决于我们.与雏菊的本体论相同,我们的常识映像也是在经年累月的自然选择中成形的,并最终沉淀成了我们基因的一部分.

我们的大多数常识映像并不能随基因遗传,它们基本上是我们在童年时代经过反复灌输保留下来的.词语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有它们作为媒介,我们大量的常识映像才能够传达.但是,我们用词语区分世界中不同事物的本能、我们对说话的冲动,这些多少还是跟基因遗传有些关系的,就像鸟儿能定位飞在空中的一只只小虫,黄蜂终是要筑起蜂巢一样.

常识心理 人们无需正规教育就拥有的一种能力

常识心理是指”每个人都知道的”那些我们自己及别人心中都有的想法:人们能够感觉到并分辨出疼、饿、渴这些不同的感觉,能够记住过去发生的很多事件,也能预见到一些事情,睁开眼睛能够看见眼前的事物,在听力所及的范围内能听到别人在说什么,他们骗人也被人骗,知道自己在哪儿,能认出别人……我们不知道其他人、其他动物的脑子里在想什么,就以惊人的自信做出了这些推测.这些本是理所应当地发挥,以至于能注意到它们都是件让人觉得很费劲的事儿.

艺术家和哲学家们一致认为:”将熟悉的变陌生”是他们必须主动完成的一项任务.创作天才们的一些奇思妙想威力无穷,能让我们冲破过度熟悉造成的坚壳,跳出系统,转换到一种新的观察视角,用全新的眼光再去看那些平凡无奇、显而易见的食物.

意向立场 解释实体行为的一种策略

意向立场是一种解释包括人、动物、人工制品等实体的行为的策略,它将这些实体的行为解释成一个理性的主体在”考量”了自己的”信念”和”欲望”之后所做出的的”行为””选择”.

物理立场就是物理科学的一种标准的运算模式,它要求我们在思考问题时用物理定律和事物的物理法则来得出预测.
从设计立场出发的预想没有从物理立场出发的预想那么可靠,原因是我们还需要考虑如下的这些额外的设定:1.这个实体是按照我们的想法设计出来的.2.它会按照设计要求运行,中间不会出现失误.设计出的物品偶尔会出现设计上的失误,有时它会突然失灵.

在我们把人类都处理为意向系统时,我们会巧妙地将对方脑壳中那颗大脑以及我们自己大脑中的运作细节忽略掉,因为我们都在无限制地依赖“人是有理性的”这一事实,浑然而不自知.所以,就算突然闯入了一个新异的情景,我们通常也能自然地事实上是不由自主地寻求到其中的意义,凭借的正是我们天生的本领:领会别人应有的信念(摆在他们眼前的事实)和欲望(什么对他们有好处).


直觉泵-关于意义和内容思考工具(一)
http://blog.chcaty.cn/2020/01/06/zhi-jue-beng-guan-yu-yi-yi-he-nei-rong-si-kao-gong-ju/
作者
caty
发布于
2020年1月6日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