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识分子 做个复杂的现代人

自序–做个复杂的现代人三个趋势

  1. 世界越来越复杂
  2. 人工智能正在慢慢取代人的工作
  3. 尽管所有人的物质生活都在改善,整个社会阶级分层却正在扩大。 如何听取理工科专家的意见复杂世界中很少哪个实际问题是只用一方面的知识就能解决的。所以对待理工科专家,最好的办法是把他们的意见当成决策的参考。你可以在你的专业范围内给我提供最好的论点数据,但具体怎么决策,我还得再听听别人的论点和数据。理念和算数认准一个方向毫不动摇,是理念,是派系斗争,是意识形态,是情怀。知道过犹不及,该左左该右右,时刻为寻找最优值进行调整,才是理性态度。解决问题的关键往往不在于你有没有一个高大上的理念,而在于“度”。在于数字。复杂世界中几乎任何东西都是有利有弊,用与不用不仅仅要看这个东西好不好,还要看你能承受多大代价。想要学会寻找合适的“度”,你至少需要掌握两个不同的理念。狐狸和刺猬刺猬式的思维方式是进取的,只知一件大事,在简约的名义下,寻求和扩大此事的解释力,以“掩盖”新的案例;狐狸式的思维方式更加折中,知道很多小事,与瞬息万变的世界保持同步,满足于根据时代找出合适的解决之道。现代化的道理千头万绪,唯有此事最为关键:不要被自己心中的“大主意”劫持。狐狸思维的种种特点
  • 狐狸乐于接受新的信息;
  • 狐狸对自己决策的信息远小于刺猬;
  • 即使做过决定之后,狐狸仍然想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再思考;
  • 狐狸总爱不断修正自己的预测;
  • 狐狸也许并不像刺猬一样对某个特定领域无比内行,但是他的知识面宽得多,了解很多事;
  • 狐狸对很多事情持怀疑态度;
  • 当考虑冲突的时候,狐狸能看到双方可能正确的方面;
  • 狐狸喜欢与观点不同的人打交道;
  • 狐狸在工作中并不追求明确的规则和秩序;
  • 狐狸喜欢有多个答案的问题,他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常常能发现多个选择;
  • 总而言之,狐狸眼中的世界是复杂的。

十八般武艺我们不能满足于当某一方面的“专才”,而应该广泛学习各种知识,掌握“通识”。想要解决社会、经济和生活问题。不能追求掌握一个一劳永逸的“正确”理论,而应该追求掌握一系列不同流派的思维方法,十八般武艺,多多益善。严肃文学可以让人学会体察他人的感受,了解真实世界中不同类型人的生活。逻辑可以让人学会推理和辩论。文法修辞可以让人学会怎么用语言争取别人的支持。历史可以让人学会借鉴前人的经验。数学可以让人学会取舍。天文学可以让人对世界的自然规律产生敬畏。这些学问不是什么用于打扮自己、被别人审美的“教养”,这些都是大人物办大事的实用技能!博雅之学,并不是告诉我们什么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而是提供一些寓言故事、名人典故和思维套路。你掌握的套路越多,办事的时候可供选择的思路就越多。至于遇到什么事应该用哪个套路去解决,这没有任何程序性固定办法,是一种艺术,只能自己选择。Part 1 世界观祛魅很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受限制的世界。这个世界有很多好东西,是人人都想要,但是未必能得到的。想要得到这样的东西,你必须付出代价。别用“常识”理解复杂世界常识只是特别善于在事后“解释”事件,这种解释根本谈不上真正的理解。要想从复杂的随机事件中看到真正的规律,最好的办法是像搞自然科学一样进行大规模的重复实验。一个更实用的历史观是放弃“一切都是注定的”这个思想,把历史事件当成众多可能性中的一种,把未来当成一个概率分布,然后尽可能地使用统计方法,通过历史事件去计算未来事件的概率。与其追求用各种想当然的常识指导未来,不如把历史当作一个数据库,从中发掘统计规律。模仿的雪崩效应人是善于模仿的动物,因为相对于自己分析各种因素再决策而言,直接模仿别人是一条思维捷径。但骚乱的故事告诉我们,人在很多情况下不是因为被别人的行为提醒后为了自身原因采取行动,而是为了模仿而模仿。
为了模仿而模仿,是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因为它让原本无关的人参与到事件之中,导致事态以爆炸的速度迅速扩大。
但这个雪崩其实是不可靠的:只要我们把初期的几个人拿掉任意一个,那么骚乱反应就会早早断裂,而避免大规模事件。
一个大规模事件的走向很可能跟这个事件的起因没有关系。
凡夫畏果,菩萨畏因,但维稳的关键既不是最开始的起因也不是事态扩大以后的结果,而是事件初期的几步。

最简单经济学的五个智慧

当一个人阅历越来越多,慢慢变成熟,他的思想可能会更加右倾保守。

  1. 国家不是家庭

    人们在家庭中接受这种不平等是出于爱和关怀,而这对陌生人不适用。在陌生人之间,双方除了诚实守信互不侵犯之外没有更多的义务的感情,才讲平等。所以家庭讲感情,国家应该讲利益和效率。

什么叫“升米恩,斗米仇”?关键不是什么心理学,而是事情的性质变了。遇到饥饿的人随手请他吃顿饭,这是个人的友善行为;长期、成体系或大规模地发放馒头,这就成了公共事务和经济行为了。
要求对富人持续性加税,乃至产生均贫富的思想,这都是用家庭的眼光去看国家。考虑此类问题的正确出发点不应该是“都是一个国家的人,贫富差距这么大是否道德”,而应该是“什么样的税收制度有利于经济增长”。

  1. 没有免费的午餐

    心灵鸡汤有两大论点:

    1. 不管你面对什么条件,只要你努力,甚至只要你愿意做个好人,就一切皆有可能。
    2. 哪怕你不努力不做好人也没关系,反正“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免费的”

    所以心灵鸡汤要求我们关注自己而不必关注外部条件,暗示我们享受已有的而不要去追求别的东西。

哪怕这个东西再好,如果它要求的代价太高,那我们就应该不要。反过来说,哪怕要付出一个代价,只要换来的东西价值更大,那就可以付出。
边际分析是指你不用考虑总的效果,你只要考虑做下一步的临界效果就行了。比如你要生产某个产品,它有价格收益和成本,这两个数字都在随着市场变化。你不必管已经生产了多少这个产品,只要你生产的下一个这个产品的收益大于成本,你就可以继续生产。如果下一个产品的成本正好等于收益,你就应该停止生产———–。
边际效应常常递减。可能你投入的钱越来越多,但是效果却越来越不明显。

  1. 人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激励这个方法的好处在于,只要你的激励制度设计得好,人们就会心甘情愿地做你想让他们做的事。

改变人的行为,最好的方法就是改变激励。

不过激励如果设计得不好,有可能适得其反。

给个自上而下的单方面外部激励政策,是经济学家解决问题最爱用的两个办法之一。另一个办法是市场化。
  1. 市场是一种激励信号的传递方式

    通过价格信号,市场可以让最该办的事儿优先办,而且可以让做这件事做得最好的人去做这件事。如果不用市场机制,什么事儿应该办,让谁去办,这两个问题都非常难以回答。这样说来,市场最大的好处是解决了信号的问题,能把资源合理地配置给企业。

    如果某个好东西暂时是稀缺的,但是只要人们愿意生产就能大量生产出来,市场就可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手段。

    私有化产权仅仅是一个基础条件。有价格这个激励信号,才是市场的关键。如果产权私有但是信号并不畅通,市场就会失灵。

    所以市场经济绝不仅仅是产权改革这么简单的事。你必须有足够好的基础设施能确保信号有效传递,才叫真正的市场经济。

  2. 结果可能出乎意料

    复杂系统的行为往往难以预料。你让蝴蝶在这里扇动一下翅膀,虽然非常不可能、但也许就可能,在千里之外的某个地方造成一场飓风。你发布一个什么政策,造成的影响可能一波推一波,最后结果也许完全出乎你的意料。

    任何大型社会项目的任何效果评估的预期值等于0

    所以不到万不得已,最好别轻易按你自己凭空想出来的什么史无前例的大招去扰动复杂系统,你根本不知道最后会导致什么!你很可能是小孩玩火!这叫“皇帝做不得快意事”。

    这也说明阴谋论根本不靠谱,各种停留在纸面上的假想实验更不靠谱。我们生活的是一个太过复杂的世界,没有人能控制得了这个世界。

选民的大脑想要什么

很多人心目中最理想的民主选举制度,是假说每个选民都能清晰理解候选人许诺的各项制度,并且能理智地对候选人能力和这些政策的好坏做出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的意见很可能就是最好的意见,民主就是有效的。

选民的无知不是随机分布的,他们的整体意见存在系统偏见。在四个关键问题上,一般公众与经济学家的意见相反,真理不幸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1. 经济学家非常相信市场,相信看不见的手;而一般公众很难理解纵容私人公司的贪婪怎么能给社会带来整体利益。公众只看到公司赚钱了,却看不到利润对公司提高效率和服务的激励作用。

  2. 经济学家支持自由贸易,而公众则本能地反感外国货,支持本国货。公众总是低估对外贸易的好处,总是认为外国在抢夺本国的就业机会。

  3. 公众过分害怕裁员。如果一项新技术可以节省人力,公众的态度往往会认为这个技术不但不是进步,而且还是个危险。而在经济学家看来,一个人的工作只有在他生产的产品能卖出去的情况下才有意义。

  4. 公众往往过高估计当前社会问题的严重性,过低估计经济的表现。不好的东西总是比好的东西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选民想要的东西,叫做“小故事”
认知学家发现,人脑认识复杂的外部世界,是通过“小故事”(narrative)去解读的。
小故事的重要特点是它能调动人的感情,在一个小故事里,人脑的两个感情区域(一个正面感情,一个是负面感情,在不同区域)被随时激活。我们总是会对故事中的人和事有一个好坏评价。
懂行的政客从来不给选民上经济课,他们专门给选民讲故事。
选民最喜欢的两个小故事,一个是“不怕敌人的勇敢故事”,另一个事“自我救赎的奋斗故事”。哪个候选人会讲这两个故事,哪个候选人就会当选。
当一个选民投票,他根本不是在选择自己的未来利益,他是在根据自己大脑中的小故事来宣泄自己的感情。

高效能任性

高效能人士的一个习惯
以原则为重心去做事,你得有一种使命感,给自己的人生找个愿景和方向。这种愿景不是什么成功了之后去找一个岛退休之类,而是个人的最终期许和价值观这种比较高级的东西,比如改变世界--或者说,将来盖棺定论时你希望获得什么评价。你应该根据这个使命感给自己设定一套宪法般的原则,时刻谨记在心,一举一动都是为了这个愿景。
谁更自私
人们普遍相信真正的精英都是这样和蔼可亲甚至道骨仙风,他们的成功根本不是靠投机钻营,而是靠正大光明的软实力。
这些研究都表明,富人和所谓上流社会的道德水准不但不比普通人高,而且比普通人低。
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群比普通人更自私。
公平世界假设
我们认为世界是公平的。但这恰恰是个错误的世界观。事实上,心理学家甚至对这个错误有个专有名词,叫做“公平世界假设”(just-world hypothesis,也叫just-world fallacy)。
世界其实并不公平。公平只是小说和电影给我们的幻觉,那些剧情的结局公平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喜欢看公平结局。
相信公平世界假设对你有三个害处:
    1. 你不能从别人的成功中学到东西。有人靠不择手段成功了,你很不喜欢,所以你就不愿意跟他学,你就学不到更多经验。其实这个人值不值得学习,跟你喜不喜欢她一点关系都没有。
    2. 你以为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你会低估世界上发生的坏事。你会发现你想做成一点事非常难,感觉别人整天跟你作对。
    3. 更有甚者,你会认为取得成功的人必有长处,失败的人必有可恨之处。

到底怎么才能在这个世界成功?

  1. 一个人能不能获得权力,能不能得到甚至,他的工作业绩是一个不重要的因素。
  2. 决定你升职的最重要因素,是你跟上级的关系。想搞好跟上级的关系,Pfeffer讲了三招:在上级面前吹嘘自己,充分领会上级意图,以及对上级阿谀奉承。

其实从经济学角度,你应该做一个“理性的人”–这意味着你应该从自利的角度出发做事,而不是“好人”。

康德式任性

真正的积极主动,是你的行为完全取决于自身,而不被外界刺激所左右。你的自由意志独立于外界限制,在刺激和回应之间,你有选择和回应的自由和能力。
你做这件事纯粹是出于任性,而康德认为,只有出于任性–也就是自由意志–而去做一件事,才是真正的自由选择。

有一种歧视叫自利

歧视有两种。一种是“敌意歧视”,损人不利己,宁可不赚你的钱也不跟你打交道,甚至还要故意黑你。另一种则是“经济歧视”。对某一人群的区别对待无关个人感情,纯粹是出于自利。
时至今日,除了个别特别愚蠢的人拿别人的种族找自己的优越感之外,真正恶意的歧视已经不多见了。经济歧视,才最值得关注。坏消息是想要消除针对某个群体的经济歧视非常困难。好消息是对个人来说经济歧视是有解的。
想要强行改变一个群体的整体形象,可以使用大规模宣传和教育的办法,例如好莱坞电影中尽量给黑人正面的形象。

人的正义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道德问题的正不正义,往往比一件事具体做法的正确不正确更容易引起争论。

所以判断一件事是否道德很容易,而为自己的判断找到理由则需要思考时间。科学家相信人的道德判断是直觉式的、感性的快速判断,并非来自理性计算。人的理性,只不过为自己的感情服务而已,是先有了答案再去想办法找证据。

所以道德判断的确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如果有人非说一件事是不道德,他一定能找到各种理由,他可能根本不知道他做这个判断的真正原因只是自己的一种微妙直觉。

模式识别,我们的大脑中安装了各种模块,一旦识别到符合某个模式的东西就会立即反应。

这些模式识别能力并非是后天被人撞过或者被蛇咬过之后才习得,而是写在基因之中,一出生就会,是进化带给我们的本能。

海特的六个道德模块
  1. 关爱/伤害 对应中国人说的“仁”。我们看到小孩受苦就会想要帮助他,这是哺乳动物的本能。
  2. 公平/作弊 对应中国人说的“信”。这是与他人合作中的一种互惠机制,人们自然地认为合作产生的共同利益应该公平分配,如果有人作弊多占,我们就会愤怒。
  3. 忠诚/背叛 对应中国人说的“义”,或者至少相当于江湖的“义气”。有多个实验证明人有一种天生的群体归属意识。忠诚感带来的凝聚力对团队竞争很有帮助,而且对外来威胁非常敏感。
  4. 权威/服从 对应中国人说的“礼”。这个道德模块的表现是对长辈和地位高的人的尊敬。
  5. 圣洁/堕落 这是一个有点宗教味道的道德模块,中国传统道德对此强调不多,但我们也都有这个模块。它对应的感觉就是“恶心”,是一种厌恶不洁之物的进化本能。
  6. 自由/压迫 中国儒家对此似乎不太看重,但是道家很讲自由。不论如何,每个人都认为自由很好,压迫不好,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

人一出生,大脑中在政治上的侧重点就已经种下了种子。这些特性将会指引你的人生方向,特定的基因会让你主动去寻找适合这个基因发展的环境。

人生的阅历和重大变故也许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意识形态,但先天因素绝对非常重要。

放诸古今皆准的权力规则

不管是国家、公司还是国际组织,其政治格局不能简单以“民主”和“独裁”来划分,而必须用三个数字来描写。以国家为例,这个“三围”就是层层嵌套的三种人的人数:

  • 名义选民:在名义上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全体公民。然而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对谁当领导人根本没有任何影响力。
  • 实际选民:那些真正对谁当领导人有影响力的人。对美国来说这相当于选举这天出来投票的选民,对沙特阿拉伯王国这样的君主国来说他们是皇室成员。
  • 胜利联盟:必须依赖他们,领导人才能维持自己权力的人。对美国总统来说他们在关键选区投出关键一票让你当选的人,对独裁者人来说他们是你在军队和贵族内部的核心支持者。

看一个国家是不是真民主,关键并不在于是否举行选举,而在于胜利联盟的人数。领导人工作的本质是为联盟服务,因为联盟对领导人有推翻权–如果你不能保证我们的利益,我们有能力随时换一个。如果联盟的人很多,那么这个国家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民主国家。反过来如果联盟的人数非常少,那么不管这个国家有没有选举,它都是事实上的独裁国家。
所有领导人,不论什么体制,其做事的终极目的只有两个:第一是获得权力,第二是保住权力。

五个通用的权力规则
  1. 要让联盟越小越好。联盟人数越少,收买他们要花的钱就越少。
  2. 要让名义选民越来越好。名义选民多,一旦联盟中有人对你不满,你就可以轻易替换掉他。
  3. 控制收入。领导人必须知道钱在哪,而且必须能控制钱的流动。
  4. 好好回报联盟对你的支持。一定要给够,但是也不要过多。
  5. 绝对不要从联盟口袋里往外拿钱给人民。这意味着任何改革如果伤害到联盟的利益就很难进行。

民主制度就是一种以满足人民短期利益为目标的福利制度。

民主的本质不是选举,而是联盟人数多。所以民主化的根本办法就是扩大联盟人数。

Part 2 流水线时代的英雄

大多数人会在第一次或者第二次失败的时候放弃、认命,然后跟周围其他人一样过大数据预测的生活。但是有的人却能一直坚持下来。

高中是个把人分类的机器

为什么会有人失业

最理想的市场中不会有失业。如果劳动力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你只要愿意拿比别人低的工资,就可以得到任何工作的机会。但是在现实中,只有非常低端的工作才是这样。

哪怕是“谁来了都能干”的工作,企业也不希望“让谁都来干”,而希望员工都有一定的忠诚度和凝聚力,并愿意为此支付一个更高的工资。至于需要专业技能的工作就更是如此。

竞争游戏

名校是一种稀缺资源。只要像进入名校的学生比招生名额多,高考竞争就很激烈。如果所有高中生都不用功备考,大学也要招那么多人;因为每个人都害怕自己考不上而用功,结果就是所有人都投入大量无谓的精力,大学还是只招这么多人。
国家是因为教育而富强的吗?

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其实是在这个国家的经济腾飞以后才起来的。

工作机会必须先走一步来带动教育发展。

穷人和富人:谁更应该上名校?

对聪明学生来说,上不上名校并不重要。你走这条路能成功,走别的路也能成功。这可能是因为社会足够复杂,而市场足够有效,以至于一次没被选中也无所谓。
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上不上名校对他影响巨大,可以说第一步走错以后想出头就很难了。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常青藤的绵羊

好得像绵羊一样的学生

人们印象中的名校应该不拘一格降人才,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的个性选择不同的道路,百花齐放。然而事实是在追求安全不敢冒险的氛围下,学生们互相模仿,生怕跟别人不一样。
别人怎么要求,他们就怎么反应。不敢冒险,互相模仿。一群群的都往同样的方向走。这不就是绵羊吗?

能把穷人变成正常人的教学法

穷人与教育

贫困,其实是一个复杂系统中多种因素联合造成的结果,你很难简单地使用某个单一办法–帮助就业、直接发钱、让他去更好的学校读书–来让一个人摆脱贫困,你必须多管齐下才行。

自控,是一种反人性的行为。它要求我们做“该做”的事,而不是“想做”的事。现在有句流行的话“以一般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谈不上拼天赋”,其实是有道理的。一个有自控力的阿仁生活再差也差不到哪儿去,自控力是比想象力更为基本和行之有效的个人素质,事摆脱贫困的关键一步。

美国人说的圣贤之道

怎样成为圣贤

“人性这根曲木,绝然造不出任何笔直的东西。”只有当你承认自己是有缺陷的,摆正谦卑的态度,你才有可能跟自己的弱点作斗争,才有可能去完善品格。

不好的情感冲动如果不加以遏制,不防微杜渐,就有可能形成正反馈,越来越大,乃至导致灾难。所以哪怕是小事,也不能掉以轻心–“勿以恶小而为之”。

品格的修炼并不是要消除这些冲动,而是要学会控制这些冲动–“发乎情止乎礼”。

压制自己的情感冲动,要形成习惯才好。这就要求我们平时把任何小事都视为磨炼品格的机会,不能稍有放松–“勿以善小而不为”。

他们不问我想干什么,他们问这个世界需要我干什么。他们不是用做事的方法来满足内心。他们是为了做成这件事,去不断打磨自己的内心。

品格修养的追求目标,并不在于成功,而在于成熟。特别可靠,才能办大事–“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中庸之道

中庸不是什么:中庸不是面对两种对立意见采取一个折中的立场,不是盲目地搞平等,也不是对各种不同意见和稀泥。
中庸,是你要认识到不同理念,不同情感诉求、不同道德标准之间,必然有冲突。这些理念没有哪个是完美的,谁也说服不了谁,谁也消灭不了谁,矛盾永远存在。

所以作为最高领导人,就绝对不能像个二愣子一样全面倒向一种理念然后打压其他理念,试图给个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
所以领导的艺术就如同在风暴中驾驶帆船:太往左偏了就往右调整一下,太往右偏了就往左调整一下。平衡永远是动态的。你就永远这么调啊调,这就是中庸之道。

品格和现代人

在现代社会,这条路根本就不是给普通人准备的。普通人的上限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你只要根据社会给你的设定,把自己分内的工作做好,对社会给你的各种经济学刺激做出合理反应就可以了。你左右不了世界,世界也不担心被你破坏。
只要那些想要办大事的人需要品格。因为这样的人不能单靠本能反应行事。

他们需要动用自由意志去做决策,而且他们的决策会对世界产生影响。他们不能因为自己恰好不喜欢哪个国家就不让哪个国家进入联盟,他们不能因为自己恰好喜欢哪一派理论就按哪派理论制定政策,他们不能因为这么做恰好对自己最有利而不顾整体利益。他们愿意为心中的大事牺牲。

我们知道了当今那些市侩猥琐的公众人物,大概是不太可能干出什么大事来的。

说英雄,谁是英雄

谁说社会成见没意义?成见往往是对的,成见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对未来必然重演历史的信心。大数据预测,就是用成见预测。

世界上有些人却是统计模型所预测不了的。统计,顾名思义,就是指多数人的行为规律。总有少数人的数据因为距离大多数人的主流数据太远,而被模型视为误差直接忽略。

平凡的人们没有给我太多感动。这些不平凡、不能被模型预测的人,才是真的英雄。

体制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教育体制,只要是一大群学生一起坐在教师里听一个老师讲课,就都是工业化流水线的模式。这种学校教育,对“最普通”的人最有利。

个性学生从来都不是体制的产物,他们主动对抗体制。

美国教育各阶层分析

普通工人阶层的学校强调遵守规章流程,整个教学充满死记硬背的机械式程序,学生几乎没有做选择和做决定的机会。老师教任何东西,哪怕是解数学题,都是用向学生灌输规则的方法。

一般中产阶层的学校强调把事做“对”。有点像中国的应试教育,以学习材料为核心,要求学生必须理解这些材料–你可以用自己的方法理解,只要你能得到正确答案。学校教学很强调课本的权威性,你绝对不能对课本结论提出质疑。

专业人士阶层的学校强调创造性和独立性。

主管精英阶层的学校强调智识,这个阶层的学生学的不是怎么遵守规则,而是怎么制定规则。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决策和选择。

大多数情况下,人不太容易超越自己父母的阶层。

中国各阶层的三种教育目标

贫民家庭对教育的期待是培养工具,以找工作为目的。

中产家庭对教育的期待是培养工艺品,以提升个人价值为目的。

上层家庭对教育的期待是培养主人翁,以欣赏、选择和改变周围世界为目的。

家庭收入水平和父母文化水平,直接决定孩子能达到什么层次。

英雄的套路

所谓英雄,就是超越了阶层出身,超越了周围环境、超越了性格局限,拒绝按照任何设定好的程序行事,不能被大数据预测,能给世界带来惊喜,最不想机器人的人。

必须改变自己,重新认识这个世界,然后用全新的方式面对。

使命的召唤

英雄和俗人的根本区别在于,俗人想要适应世界,英雄想要改变世界。

为什么英雄是自由的?因为一个人一旦有了使命感,就有了最彻底的主人翁精神,你就不用管他,也管不住他了。

他们只对自己的使命负责,不受任何外力的限制。他们敢问不该问的问题,敢挑战周围人的共识,不屑于取悦任何人。
英雄=创新

创新就是打破常规,创新就是意外,创新就是你事先根本没预测到。根据我们队英雄的定义,这就是英雄做的事情。

Part 3 智识分子的十八般武艺

人类所知非常有限,哪怕是最好的学者花了很多钱做得很好的研究,也可能是错的。科学的最大价值并不在于固定的知识,而在于获得这些知识的研究方法。

为什么高考作文题目是可预测的

用数据分析搞预测的隐含假设是未来事件会继续落入最近流行的俗套。

简单的系统容易预测,因为一个个体哪怕出点预测范围以外的波动,对整个系统也不会有大影响。而如果一个系统中包含各种正反馈机制,它就是不好预测的复杂系统,一个个体的小波动就有可能通过连锁反应层层放大出现蝴蝶效应。

出题者不需要什么反馈,更不需要正反馈!他们要确保那些稍微聪明一点用功一点的孩子都能考上,把偶然因素降到最低。所以他们必然诉诸俗套。俗套最安全。数据分析指向哪里,他们就打向哪里。

大数据带来的主题军备竞赛

锤子和钉子

中国高考作文的出题方法有个固定的套路:给你讲一段小故事,然后让你根据这个故事,想想自己受到什么启发,写篇文章。换句话说,你的作文重点根本不是这个故事,故事只是你要写的主题的一个素材。

同一个素材,个人思考角度不同,可以对应不同的主题。但更重要的是,不同的素材可以对应同样的主题。

只要一个人熟读这六个方面(奋斗、自由、青春、自然、环境和尊敬)各种可能主题的文章,掌握其写作套路,不管高考出什么素材都能应对自如。

主题模型

“隐含狄利克雷分布”(Latent Dirchlet allocation LDA):计算机认为文章只不过是一些词汇的集合。而每个主题,也只是一些关键词的集合。计算机没必要“理解”每个主题或每个词的意思,甚至根本不用管这些词出现的先后顺序。计算机要做的仅仅是使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对每篇文章中的词汇进行分析。一篇文章拿过来,你要做的就是把事先设定的所有主题一个一个过一遍,计算这篇文章中的词汇对应每个主题的可能性是多少。计算结果,就是这篇文章说的是每个主题的概率大小。一篇文章甚至可以包含多个主题,这不是问题。关键在于,计算机可以判断一篇文章最有可能说的是什么主题,第二可能说的是什么主题······这就相当于计算机已经“读懂”了这篇文章。

未来

数据分析的真正作用是能让好东西迅速流传开来······然后迅速消亡。

大尺度和硬条件:四万年来谁著史

尺度,是一个重要的思维方式。尺度思维的一个要点在于,当你考虑大尺度问题的时候,小尺度的现象常常可以忽略或者简化。而更为重要的是,从小尺度现象出发往往解释不了大尺度问题。

研究大尺度问题,必须关注一些长期不变的因素,也就是“硬条件”。

有些硬条件构成了历史发展的种种限制,使人们不能恣意而为,而有些硬条件则又是我们的重大机遇。正因为有了这些限制,使人们不能恣意而为,历史的演化才成了带着镣铐跳舞,反而不平淡了。

技术左右天下大势

在技术进步的任何阶段,都不是你想要什么就能研发什么。技术不听我们的,我们得听技术的。

一项技术如果到了“该出来”的时候,它就一定会出来。因为它会被好几个人同时发现。

技术不仅仅是被人类需求或者人类天才创造的推动,它自身就是自身的推动。正如生物进化一样,每一次技术突破都孕育新的技术突破,整个的技术进步是一个自组织和正反馈过程。

一点实用主义的学英语心得

正确的做法是找本托福或者GRE的单词书,每天拿出几个小时的时间,背300-600个单词。

记忆的关键在于间隔式的重复,过一天复习一次,过三天再复习一次,过一周再复习一次,让间隔的时间越来越长。

在背单词的同时,你找一本大学英语课本之类的书,精读其中的文章。这种书的好处是上面有注释和讲解。

信息极客的三个功夫

第一个功夫是阅读学术论文,论文是知识的最前沿,而且是用最优条理的方式整理好的文本。

第二个功夫是直接阅读原始数据,对奇怪的事非常敏感,产生疑问后不是口无凭据地质疑,而是立刻查找数据,拿数据说法。

第三个功夫是主动采集和分析数据,把很多人的个人数据综合起来,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所以量化自我也是对社会的贡献。不但如此,个人还能拿自己的数据搞点小研究。

“舌战群儒”的技术分析
“舌战群儒”的技术
  1. 列举事实证据,暗示对方能力不行
  2. 如果比不过事实,比境界
  3. 你别说我如何如何不堪,著名英雄xxx也曾经如此不堪

贝叶斯定理的胆识

“相信不相信”的真正意义,在于给我们自己的决策提供依据。

一般情况下对一般有争议的问题我们都是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信念值在0.01%到99.99%之间。而且,我们队大多数事物的信念值都在动态变化。比如有什么特别突兀的新东西出来,我们一开始可能是不信的,随着证据增多,慢慢加强信念。
A代表我们感兴趣的事件,p(A)表示它发生的概率。B代表一个与之有关的事件,p(A|B)则代表在B发生的情况下,A发生的概率。类似地,p(B|A)表示在A发生的情况下,B发生的概率。

最关键思想是在B发生以后,有了这个新的证据,我们对A的信念需要做一个调整,从p(A)变成p(A|B)了。你可以把A当成你对一般情况的理论预言,把B当成一次实验结果。有了新的实验结果,你就调整自己的理论预言。

如果我们对某件事的信念值非常非常低,那么即使强有力的证据也很难扭转我们的信念。

观点随事实改变,有胆有识,这就是贝叶斯定理的伟大原则。

生猛的进化心理学

人们对进化心理学争论主要是两点。第一,传统社会科学认为人类是高级生命,是特殊的,人不是动物;而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类跟动物没什么区别,“完全”平等。第二,传统社会科学认为人的性格和思维模式主要是后天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而进化心理学认为所谓“人性”,主要是人这个物种长期进化遗传自然选择适应的结果,小孩一生下来他/她的“人性”就已经定好了。

进化心理学有个基础假设,称为“大草原原理”(Savanna principle)。这个原理说,由于人类的进化速度非常慢,而最近几千年人类的生活方式变化极快,以至于人的进化没有跟上人的生活变化的步伐。所以我们这些所谓现代人的性格和思维模式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史前的水平,比如说石器时代。也就是说,要想理解为什么今天的人会有这样那样的行为,只要对比石器时代就可以了。

进化心理学更多的是解释我们潜意识中的“常识”。有些东西我们都喜欢,但是我们又说不清楚为什么喜欢,这时候就该进化心理学出手了。

进化心理学认为所有两性差异都可以用生育能力的差异来解释。第一个差异是数量级上的差异。一个男人理论上可以有无数个孩子,而一个女人终其一生最多只能有几十个孩子。这就决定了女人一定更重视家庭。第二个差异是女人一定知道自己的孩子是自己的,但史前男人无法确定自己女人生的孩子是不是真的是自己的,正所谓“momma’s baby, daday’s maybe”。正是因为这个根本原因,导致男人特别不能容忍妻子的不忠。

哪怕进化心理学能够解释传统社会里的很多现象,到了现代社会,有很多人其实是进步了。进化心理学只能说明我们的一个思维趋势,而这些进步了的人可以克服自己不好的趋势,超越进化心理学。

人受教育就是为了超越进化心理学,用理性克服本能!

哪种知识最可靠?

科学的最大价值并不在于固定的知识,而在于获得这些知识的研究方法。

任何数学知识都绝对正确,不容置疑。凡是出发点正确而又是用逻辑推导出来的知识,就必定是正确的。

既然专家的建议不一定好使,我们就千万不要执着于使用某一个特定的理论去做事,最好都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这个理论不行就换另一个理论。

如果有人像个神甫一样说他身怀宇宙真理般的理论,充满自信,最好别信他。

宇航时代为何还未到来?

现阶段的载人航天其实是个形象工程。

形象工程的最主要好处是让人民(包括纳税人)高兴。

大宇航时代什么时候才能到来?我们必须指望将来有一个什么重大发现,发现太阳系深处的某个地方有一种对地球人来说价值连城的东西,值得人们不惜钱财和生命去追求。

Part4 未来,已经到来

我们即将进入一个“不换思想就换人”的时代。

把工作输给机器人

《与机器竞赛》这本书指出,在与机器进行的这场竞赛中,有三类赢家和三类输家。高技术工人是赢家,而低学历者将是输家,因为机器人将会迅速取代他们的工作。超级明星是赢家,第二名及其他所有人都是输家。资本是赢家,劳动者是输家。

你比机器强在哪儿?

这个世界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人靠知识谋生的主流方式一变再变。
人得靠创造新知识来赚钱。机器人会的所有东西,都是跟人学的。写报告也好,提建议也好,诊断病情也好,机器人的能耐在于从已经发生的事情中找到规律,然后把这个规律用于新的事情。机器人,是彻底的经验主义者。
人的一个任务是打破常规,第二个任务是表达自己的好恶。

带着机器竞赛

这些善于弥补计算机不足、善于利用机器优势、善于发挥人的特点的人,不是在与机器竞赛,而是带着机器竞赛。
他们的秘密在与知道怎么更好地调教和帮助计算机看得更远。计算机不再是人类的秘书,而是一个有无限潜能的猛兽,取胜的关键在于你会不会使。

怎么杀死海星

传统组织就如同蜘蛛,它的智力集中在大脑,只要你把蜘蛛的头去掉,蜘蛛就会死亡。而去中心化组织就如同海星,海星根本就没有头。它的智能分布在身体各处,一旦你打掉它身体的一部分,那个部分甚至可能自己再长成另一个海星。

把去中心化组织的成员联系在一起的不是领导人,而是某个共同的理念或者需求。有时候组织有一个名义上的领导,但其对整个组织的控制能力极其有限,更多的是一个精神领袖。

不过去中心化组织有个关键的弱点:你很难通过这样的组织赚大钱。分权的产业利润低,只有集权才能获得高利润。

杀死海星的三个策略
  1. 改变环境,既然你们是靠一种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我就让你这个意识形态没有市场。
  2. 先把海星变成蜘蛛再杀。
  3. 把自己去中心化。借鉴去中心化组织的分布式智力和灵活多变的特点。

合弄制:一种新的管理方法

合弄制,并不是一般的分权改革,它是一种非常严格,而且相当复杂的组织管理方式。

合弄制的一个核心思想是以工作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合弄制首先要求你是一个“有目的的组织”。合弄制要求组织中的每个人都要能够判断各项工作是否符合这个目的。

明确了公司的总目的,公司就可以通过管治会议(Governance Meeting)来根据这个目的把工作分块,并把它们变成一个个具体的功用。

管制会议定下功用之后,给每个功用成立一个“圈(Circle)”,同时决定每个圈中需要的“角色(Roles)”。圈就是角色的集合。

传统公司是人员组织结构固定,把工作往人身上分,而合弄制则是工作职责固定,把人往工作上分。每个圈有一个“链长( LeadLink)”,这是一个具体的人。链长对自己圈的工作没有决定权,他唯一的权力是往自己圈里的角色中放人。他可以在全公司范围内邀请任何人来填充角色,并且有权在认为一个人没有做好自己角色的时候将其从角色上提出。所有圈里的重大决策都由这个圈里所有角色参加的管治会议民主讨论决定。而在日常工作中,每个人则根据自己的角色有相当大的自主权。没有任何人可以命令你干什么。你根据自己的角色的职责和权力自己决定干什么。

每个圈的管治会议还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在圈中再成立“子圈”,规定每个子圈的功用和子圈中有些什么角色,并由链长指定每个子圈的链长。子圈中还可以又有子圈,如此层层嵌套,就如同人体分为器官、组织、细胞等等。每一个圈的管治会议,由直接属于这个圈的全体角色,以及这个圈直接下属每个子圈的一个代表参加。

如此看来合弄制并非是没有管理或者没有等级的体制。各层圈的上下级关系非常明确。一个圈之内实行民主,但上圈直接决定子圈的目的和角色功用,而且链长有绝对的人事权。但关键在于,这些管理和等级都是针对工作,或者说是针对角色的。而不是针对人的。

合弄制的一个妙处在于每个人可以拥有多个不同的角色!

合弄制的好处
  1. 职权非常透明,公司可以变得更有效率。
  2. 公司可以更加容易做出改变,能够对市场做出迅速反应。

该死就死的市场经济

市场的真正关键在于“不知道”。政府计划不行,并不是说政府不够聪明或者政府的计算机不够快,而是政府不知道未来会怎么变–没人知道未来会怎么变。

市场经济,深得生物进化之道
  1. 随机变异。
  2. 自由交配
  3. 无情淘汰

参与市场得有这样的精神:想生就生,该死就死。

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

四个论点

  1. 产生经济衰退的原因是剩余利润。增加私人投资已经不能带来经济增长,应该靠消费带来增长。
  2. 为扩大消费,应该搞财富的再分配,比如增加社会福利。
  3. 投资应该社会化。决定一个项目是否上马,不应该只看其能带来多少利润,而应该全社会一起评估它的社会价值,也就是说要追求使用价值。
  4. 花钱是道德的,消费文化是个好东西。

智识分子 做个复杂的现代人
http://blog.chcaty.cn/2020/07/12/zhi-shi-fen-zi-zuo-ge-fu-za-de-xian-dai-ren/
作者
caty
发布于
2020年7月12日
许可协议